為了讓市民大眾認識更多將軍澳的發展歷史,我們已進行了一系列的精彩訪談。更多的訪談內容將展示在「將軍澳風物汛」內,供市民參觀。

- 曾於調景嶺求學
- 前香港港九各界救濟調景嶺難民委員會駐營服務處主任
王先生在澳門出生,移居中山,後隨家人到香港定居,家住港島區,家貧,為找尋免費讀書機會,在父親的安排下,到父親調景嶺的朋友家中寄居,並曾在區內的兩所中學讀書。大學畢業後,王先生在調景嶺的一所中學教書,及後從事調景嶺駐營服務處工作約20年直至退休,一直為居民排難解紛,充當官民之間的溝通橋樑。王先生的大半生與調景嶺結下不解之緣…
嶺南大學劉智鵬教授

- 前靈實肺病療養院第二任護士長
當年肺病肆虐,黃姑娘有感病人的苦況,即使在家人的反對下,於護士學校畢業後到當時調景嶺新開設的靈實肺病療養院擔任註冊護士及管理病房的工作,工作了三十多年。當時靈實肺病療養院主要接收患肺結核的病人,偶然會遇上肺部受到嚴重感染的個案,病人吐血十分普遍,黃姑娘曾照顧患上嚴重肺病的病人…
口述歷史學習體驗日營將軍澳香島中學學生

- 坑口孟公屋村原居民代表
- 坑口鄉事委員會主席
- 西貢區議會副主席
與舞獅不同,舞麒麟是「客家」習俗,較少在大型節目上表演,所以公眾對舞麒麟的認識較少。直至2014年,「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而在遠離繁囂的坑口18村中,客家村落佔了大部分,至今仍舊保存麒麟文化,每逢新春及婚姻儀式以舞麒麟項目祝賀一番…
口述歷史學習體驗日營將軍澳官立中學學生

- 調景嶺原居民
- 香港科技大學健康、安全及環境處副處長
俞教授是調景嶺原居民,在調景嶺出生。俞教授表示,60年代初期,調景嶺已經有食水及電力,房屋用磚塊和石頭建造。當時居民沒有地權,政府只會記錄每名居民的房屋範圍,以避免居民隨意加建房屋,但起初調景嶺只是一片荒山野嶺,居民可以隨意建造房屋…
口述歷史學習體驗日營景嶺書院學生

- 曾於調景嶺求學
- 港澳信義會慕德中學退休老師
國共內戰結束不久,政局尚未穩定。葉先生在國內因戰火緣故遭到停學,並和父親在1951年逃難到香港,於青山道木屋區居住。因調景嶺當時讀書是免費的,吸引窮困的莘莘學子前往求學…
口述歷史研習班學員

- 坑口田下灣村原居民代表
田下灣是位於佛堂洲對岸的一個漂亮海灣; 而田下灣村是由下流灣、上流灣及田灣仔組成。水上人大部分居於田灣仔,以捕魚維生,而上流灣與下流灣居民則以飼養家禽為業。薛女士的祖先在香港未開埠之前,已經一直住在香港超過200年…
口述歷史研習班學員